要说京剧界的“高嗓”传人股票配资学习平台,李和曾是个绕不开的名字。可他成名的契机,却是一脚——来自亲爹的实打实的一脚。
很多年后,梨园圈子里流传一句话:“李和曾是被他爹一脚踹成的大师。”听起来夸张,但知道来龙去脉的人都承认,这一脚,真是踹醒了他的一辈子。
一脚踹出来的自尊心
1921年,李和曾出生在北京,父亲是个小职员,业余却是票友,爱京剧到骨子里。家里经常聚戏友,拉胡琴、吊嗓子,小李和曾耳濡目染,比读私塾更迷唱戏。
九岁那年,父亲把他送进了焦菊隐创办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。那是个新式学校,男女同学、课余自由,换到别的孩子是天堂,换到李和曾,就是玩疯的天堂。半年下来,没什么长进。
展开剩余82%第一次登台,他兴冲冲回家,以为父亲会夸。结果,父亲板着脸,让他走近,然后一脚踹在肚子上,骂道:“你今天演的什么?打旗的?一句台词都没有!”
这一脚踹疼的不是肚子,是脸面。李和曾年轻气盛,整晚没睡,急火攻心,还闹了腮腺炎。可这口气,他咽不下,从那天起,开始咬着牙练功——早起两小时,跟李玉茹、王金璐几个同学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吊嗓、压腿。
高派衣钵的接班人
他的努力,被老师高庆奎看在眼里。这位“前四大须生”之一、“高派”创始人,不仅在课堂上教,还常常半夜单独叫他去宿舍“开小灶”。
高派的嗓子讲究高亢、念白有力,最擅长表现激昂悲怆的人物。高庆奎把看家本事《哭秦庭》手把手传给他——发声要从丹田提气,腔要有“楼上楼”的层次。李和曾悟性高,越唱越有味道,不出几年,就成了“高派二李”之一。
1939年,他正式拜高庆奎为师,开始在北平、天津、上海等地搭班唱戏。《斩马谡》《辕门斩子》一挂出来,票就抢光。那时的观众评价他:“铁嗓钢喉,听得过瘾!”
爱情与革命的考验
1945年,他随剧团到冀鲁豫根据地慰问演出,第一次看到了另一种生活——百姓热情,战士乐观。热血一冲,他留了下来,进了宣传队。
也是在那时,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李忆兰。她是评剧名角李桂云的女儿,十五岁就登台,唱青衣、花旦都有名气。
李和曾那时染着大烟瘾,解放区不允许,李忆兰干脆撂话:“戒不掉,我们就算了。”李和曾怕失去她,烟瘾犯了就去跑步、倒立,硬是半年戒掉。
1948年,他们在临清结婚。新郎骑战马,新娘坐花轿,沿途百姓拉着唱段,夫妻俩就地清唱《龙凤呈祥》。那一年,他27岁,她23岁,都是舞台上最亮的角。
并肩走过的风雨
新中国成立后,两人都进入中国京剧院工作。李和曾成了三团副团长,德艺双馨;李忆兰则在1958年调入中国评剧院,还在电影《花为媒》中饰演女主李月娥,与新凤霞、赵丽蓉一起,成就一代经典。
可1966年风向突变。李和曾因曾在沦陷区唱戏被批斗,李忆兰也被大字报贴满墙。夫妻俩达成约定:“不离、不自杀,不丢下对方和孩子。”这句话,他们都守住了。
被下放干校的日子,他白天插秧修渠,晚上跑去地头吊嗓。李忆兰撑着两个孩子,咬牙熬过那些年。
晚年没等来的安稳
1976年之后,日子慢慢回暖,李和曾接连拍了《斩马谡》《辕门斩子》等京剧电影,再次赢得掌声。80年代,他虽退休,却仍带徒演出。
可病悄悄找上门——冠心病、脑供血不足,每次登台他都带着氧气袋,后台吸氧,上台依旧嗓如洪钟。
1992年,噩耗突至。李忆兰在去授课的路上突发脑溢血离世,终年67岁。李和曾的心像被掏空,家里一直挂着她的戏服,不愿收起。
孤独的3天
晚年的李和曾,拒绝请保姆,儿女也不在身边,一个人煮面、煮饺子过日子。弟子辛宝达常来探望,可时间总有空档。
2001年1月22日,师妹马永涵上门,敲了半小时没人应声,叫来弟子和居委会破门,才发现他已离世多时。医务人员推算,他是在三天前——1月19日就走了,享年79岁。
屋里安静得出奇,像他的一生后半段——外界喧嚣,他自己却越来越安静,直到寂寞吞没最后一口气。
余音未绝
他和李忆兰的女儿李云鹃,成了京剧刀马旦,也演过影视剧——老版《西游记》里的蝎子精、琵琶精,《三国演义》里的祝融夫人,都是她。
2025年,距离李和曾去世已经24年,《辕门斩子》《将相和》这些经典还在舞台上唱,观众一提到“高派”,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那个嗓音能“穿云裂帛”的人。
只是股票配资学习平台,那一脚踹出的巅峰,终究没能踹走晚年的孤独。
发布于:河南省顶益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